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

教派觀摩2~聖公會天恩堂

耶~第二次的教派觀摩,還是很興奮
而且很喜歡這次的教派觀摩,記憶猶新(又是過了一個多月才來寫==)
這一次來到聖公會——一個我不陌生,但也不熟悉的教派
在新加坡的時候有參加過聖安德烈聖公會
那時覺得很舒適,能夠非常地投入敬拜
享受在與主連結的崇拜中
可說是我來讀神學院的其中一個因素吧
新加坡聖安德烈聖公會,很漂亮對不對~
那時我拍的照片可能已經刪了吧(真可惜><)
有一次的聚會讓我非常的感動和釋放
那時的事奉人員,無論是牧者(陳金獅院長)
還是領詩(非常熱情接待我的一位弟兄)和敬拜小組(很有規模的乐團哦)
的態度非常認真,而且整個崇拜的主題明確
至少在當時的我來看,他們的心態是積極且謙卑的
完全沒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你說話
或許教會的架構也是導因(因為會眾的位置比較高,有點像劇院)

好像有點跑題了
明明要說的是台灣的聖公會嘛
這裡的聖公會外觀就沒有那麼的雄偉了
應該是因為人少勢弱吧
台灣聖公會只有13間而已
少了外觀的莊嚴性,不過還是很漂亮
禮拜堂有些小,可容納一百人左右吧
崇拜程序和一般教會很像所以我就不多講了
有進殿、宣召、頌榮、獻詩、講道、奉獻、祝禱、退殿等等
事奉人員拿著十字架進殿

比較特別的就是牧師讀經的部分和聖餐的部分
牧師讀畢今天講道用的經節後
會走到會眾的中間
然後高舉聖經(真的舉的很高|||)
說:“這是上主的福音”
然後會眾要應:“願讚美歸於主基督”
其實讀經員與會眾啟應完畢之後也會說:“這是上主的道”
然後會眾要應答:“感謝上主”
以行動和話語顯示聖經的重要性
牧師在教歌的時候,讀經的時候每個人很認真在做禮拜,來不及拍><


接下來是聖餐
牧師祝聖後,會有襄理的人員搖鐘(鈴?)
領聖餐是會眾到前面排隊領的
由牧師發聖餐餅,襄理的弟兄拿著聖餐杯到你面前
然後會眾拿餅沾酒,自己吃了後就回座位等其他人領完聖餐儀式才結束
(搖鈴的時間點我忘了,誰叫那是那麼久遠的事呢~:P)
牧師一面發餅一面說:“基督的身體,天上的糧”,執聖餐杯則說:“基督的寶血,救贖的福杯”
其實還有一些比較特特別的部分
但是因為和天主教一樣,所以留到下次再說好了
聖公會的儀文和教義介於改革派和天主教/東正教之間
所以會有一些形式上的異同
例如:聖公會非常注重基督教節期和教會裝飾
會因著節期來改變服飾與裝飾,我們去崇拜那時是聖靈降臨節後第21週(好奇妙的數字)
所以牧者是穿常見的綠色,教會裝飾也一樣(對教會年曆有興趣的話自己去google一下)

所有的裝飾一切以綠色為主,其他會出現的顏色為:白(聖潔),紫(大齋和降臨),紅(殉道,按立)
聖餐桌(應該是)也被佈置成綠色,象徵豐盛
印像中這個是聖三一的標誌什麼的,卻是找不到
啊,還有,聖公會還有一本基本的禮儀書和公禱書
聚會時大部分都在用這兩本書
可從這兩本書的內容看出聖公會很理性,不認同極端路線
聖公會的教堂莊嚴而美觀
佈置也有其意義
崇拜程序以站、跪、坐的方式讀經或敬拜
可說聖公會信徒以行為表現信仰,以行動顯明真心

教會會友進入教會後是在高談闊論還是安靜禱告
裝飾和儀式其實佔很重要的部分
改革宗把這些丟掉以後,信徒表現隨意多了,神聖莊嚴的成分也消失許多
當然,行為表現得很神聖並不表示信仰和心靈很健康
但是這些能提醒自己和別人:我們都是分別為聖的

裝飾的功用在於讓你思考自己的信仰與生活
聖像有其意義,只要明白就不會有拜偶像的錯覺
而且有助默想主的話語
在宗派改革後,或許有些好的東西被遺棄了
但也不用一下把全部拿回來
而是想辦法幫助自己和其他的信徒提升靈命
成為信行一致的基督徒
牆上掛著的是苦路十四站,是耶穌從受死到復活的過程
看過台灣這間聖公會後
我發現聖公會和長老會一樣
因著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信仰告白、基本教條等架構都統一
之前在新加坡的聖公會有兩種不同的聚會方式
一種是比較傳統的,也比較嚴肅的
另一種是比較年輕活潑的
兩個都有參加過,只是的一種我只參加過一次
所以沒有很仔細的去觀察><
這算是聖公會(至少那間是這樣)在這世代的調適吧。
那麼,長老會是不是有必要調整敬拜的方式呢?
我想,在調整之前,應該先認識清楚吧!

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

教派觀摩1~台南靈糧堂

教派观摩是这里的课程
每个礼拜到不同的教派聚会,然后要小组报告
我的小组抽到信义会
嗯~不是很懂这个教派,随便啦,应该不会抽中我负责报告~

第一次去的就是灵粮堂啦~(兴奋)
其实第一次的教派观摩已经过很久了(一个月以前~囧)
我也早就想写了,只是一直抽不出时间,趁现在记忆“犹新”的时候赶快写一写

8:20am出发!!(最早的一次)
这里是外观啦
太遠了,拍不太到

台南靈糧堂是組二樓和三樓而已,底層是巴殺
我們在三樓崇拜,裡面的設施超讚的
不管你在哪個角落都能夠看到和聽到台前
燈光效果可說是一比一的
這裡的音響控制和ppt與影像調整做得超好的,一邊播現場錄製的影像還可以同步加入歌詞
禮拜堂,可以容納的人數你自己數吧(忘了)
真的是到處都能感受到現場的氣氛
靈糧堂最強的部分當然就是音樂啦(個人覺得)
整個讚美的過程都超high的
樂團的陣容超強大的
稍微介紹一下好了(上課沒有很專心啦,所以有錯的話私下叫我糾正)
靈糧堂不能歸類為福音派,但是他們也不能算是靈恩派(報告上寫的)

台南靈糧堂以小組制進行,小組的制度很完善,活動幾乎都以小組為單位
無論是探訪、查經、信徒造就還有個人關懷的帶領者都是小組長
好處就是動員很快然後小組成員間凝聚力強,也比較容易兼顧每個成員
壞處就是和牧師的交流比較少,小組和小組間交流機會不多
(其實優缺點還有很多啦,我懶惰寫,又不是在交報告,自己想吧)

組織行政還有異象那種我不多說了(有興趣的話可以問我,但是我不一定答得出^^)
我比較欣賞的是他們在個人靈命造就所下的功夫
每個會友都有一張表
上面要你填寫你這個禮拜有沒有達到教會所定的目標啦
如:一天讀十章經節、有沒有參加小組聚會啦、祭壇的實施等等
可說是非常關心你的狀況,單靠一張表就能猜測你的狀況有沒有出問題什麼的

可是!
那一張表上面要完成的事項真的是超多的!!
單單祭壇建構就有職場、家庭、個人、小組
還有晚禱、晨禱等等等
雖說視情況填表
但是這真的會造成很大的壓力

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信仰生活是否被量化的問題
唉~看來注重信徒的信仰生活還是要看一下方法的
而且另一點我比較不能接受的就是牧者
只要你被認為有足夠的資格你就能被稱為牧師被派去牧會了
我想如果真的那麼有本事的話
考一張神學院的文憑應該不難吧,神學院至少能為牧者的最低資格給予要求吧?

我個人比較欣賞的就是他們的會友在敬拜神時至少是不做作的
哭喊式的禱告方式並不能證明你是在用心靈敬拜
但是至少表現出你不會因為在意他人眼光而抑制自己的行為
這是可以讓人感受得到的

聯想在禮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,禮拜會因聯想的緣故而昇華或被破壞(全地歌頌,Joseph W.Clokey)

我會在敬拜的時候因為字幕的關係一直聯想到卡拉ok
而且其他信徒的哭喊聲會使我無法專心禱告
因為講道內容是看前一晚的重播,以致我少了一些領受和感動
除此之外,其他的還讓我感覺不錯
但願下次再去到靈糧堂時我能與主有更深的親近

啊,還有,以上純屬個人觀點,不代表任何立場,下次你們也可以自己去體會看看,感覺還不賴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