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

教派觀摩2~聖公會天恩堂

耶~第二次的教派觀摩,還是很興奮
而且很喜歡這次的教派觀摩,記憶猶新(又是過了一個多月才來寫==)
這一次來到聖公會——一個我不陌生,但也不熟悉的教派
在新加坡的時候有參加過聖安德烈聖公會
那時覺得很舒適,能夠非常地投入敬拜
享受在與主連結的崇拜中
可說是我來讀神學院的其中一個因素吧
新加坡聖安德烈聖公會,很漂亮對不對~
那時我拍的照片可能已經刪了吧(真可惜><)
有一次的聚會讓我非常的感動和釋放
那時的事奉人員,無論是牧者(陳金獅院長)
還是領詩(非常熱情接待我的一位弟兄)和敬拜小組(很有規模的乐團哦)
的態度非常認真,而且整個崇拜的主題明確
至少在當時的我來看,他們的心態是積極且謙卑的
完全沒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你說話
或許教會的架構也是導因(因為會眾的位置比較高,有點像劇院)

好像有點跑題了
明明要說的是台灣的聖公會嘛
這裡的聖公會外觀就沒有那麼的雄偉了
應該是因為人少勢弱吧
台灣聖公會只有13間而已
少了外觀的莊嚴性,不過還是很漂亮
禮拜堂有些小,可容納一百人左右吧
崇拜程序和一般教會很像所以我就不多講了
有進殿、宣召、頌榮、獻詩、講道、奉獻、祝禱、退殿等等
事奉人員拿著十字架進殿

比較特別的就是牧師讀經的部分和聖餐的部分
牧師讀畢今天講道用的經節後
會走到會眾的中間
然後高舉聖經(真的舉的很高|||)
說:“這是上主的福音”
然後會眾要應:“願讚美歸於主基督”
其實讀經員與會眾啟應完畢之後也會說:“這是上主的道”
然後會眾要應答:“感謝上主”
以行動和話語顯示聖經的重要性
牧師在教歌的時候,讀經的時候每個人很認真在做禮拜,來不及拍><


接下來是聖餐
牧師祝聖後,會有襄理的人員搖鐘(鈴?)
領聖餐是會眾到前面排隊領的
由牧師發聖餐餅,襄理的弟兄拿著聖餐杯到你面前
然後會眾拿餅沾酒,自己吃了後就回座位等其他人領完聖餐儀式才結束
(搖鈴的時間點我忘了,誰叫那是那麼久遠的事呢~:P)
牧師一面發餅一面說:“基督的身體,天上的糧”,執聖餐杯則說:“基督的寶血,救贖的福杯”
其實還有一些比較特特別的部分
但是因為和天主教一樣,所以留到下次再說好了
聖公會的儀文和教義介於改革派和天主教/東正教之間
所以會有一些形式上的異同
例如:聖公會非常注重基督教節期和教會裝飾
會因著節期來改變服飾與裝飾,我們去崇拜那時是聖靈降臨節後第21週(好奇妙的數字)
所以牧者是穿常見的綠色,教會裝飾也一樣(對教會年曆有興趣的話自己去google一下)

所有的裝飾一切以綠色為主,其他會出現的顏色為:白(聖潔),紫(大齋和降臨),紅(殉道,按立)
聖餐桌(應該是)也被佈置成綠色,象徵豐盛
印像中這個是聖三一的標誌什麼的,卻是找不到
啊,還有,聖公會還有一本基本的禮儀書和公禱書
聚會時大部分都在用這兩本書
可從這兩本書的內容看出聖公會很理性,不認同極端路線
聖公會的教堂莊嚴而美觀
佈置也有其意義
崇拜程序以站、跪、坐的方式讀經或敬拜
可說聖公會信徒以行為表現信仰,以行動顯明真心

教會會友進入教會後是在高談闊論還是安靜禱告
裝飾和儀式其實佔很重要的部分
改革宗把這些丟掉以後,信徒表現隨意多了,神聖莊嚴的成分也消失許多
當然,行為表現得很神聖並不表示信仰和心靈很健康
但是這些能提醒自己和別人:我們都是分別為聖的

裝飾的功用在於讓你思考自己的信仰與生活
聖像有其意義,只要明白就不會有拜偶像的錯覺
而且有助默想主的話語
在宗派改革後,或許有些好的東西被遺棄了
但也不用一下把全部拿回來
而是想辦法幫助自己和其他的信徒提升靈命
成為信行一致的基督徒
牆上掛著的是苦路十四站,是耶穌從受死到復活的過程
看過台灣這間聖公會後
我發現聖公會和長老會一樣
因著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信仰告白、基本教條等架構都統一
之前在新加坡的聖公會有兩種不同的聚會方式
一種是比較傳統的,也比較嚴肅的
另一種是比較年輕活潑的
兩個都有參加過,只是的一種我只參加過一次
所以沒有很仔細的去觀察><
這算是聖公會(至少那間是這樣)在這世代的調適吧。
那麼,長老會是不是有必要調整敬拜的方式呢?
我想,在調整之前,應該先認識清楚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